简介

珠玉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一百四十二章 官府书局(1/3)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第一百四十二章 官府书局

说起来也算是双喜临门了, 就在这边国库忙着进账出账的时候,杨慎的字典在第N次修订之后,最终能够合了在学术方面特别苛刻的杨慎的意。终于大功告成,完成了手抄版的五套, 除了朱厚熜私人收藏的一套,其他的都存放安妥,以待流传后人。

字典的书名,在朱厚熜否定了“嘉靖字典”这种明显雷同于康熙字典又十分彰显着自恋的名字, “大明字典”这种直白而没有内涵的名字之后,杨慎也惶恐中带着遗憾地否定了“杨氏字典”这个过于骚包的名字, 最终这本厚达四寸有余的字典被正式定名为《中华汉语词典》。这个名字足够正统规范, 听起来也足够气派, 才使得大家都能点了头通过。其实要让朱厚熜说, 这本所谓的“字典”更像是一本社科类的百科全书,已经远远不仅是说文解字的作用了。

而这本耗费了杨慎君十几年辛苦的字典, 当然不仅仅是被皇帝私人收藏了就能实现其价值。朱厚熜原先让杨慎这样的大才子去编字典,当然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, 然后就让字典放在书库里, 像《永乐大典》似的落灰。

字典是很好的,又是工具书,于是当然要有人来使用, 才能体现其价值。因此, 工部主办, 礼部协同, 刊印了常用字部分作为各地学舍的教科书;又刊印了完整版本给国子监,翰林院等部门鉴赏;此外还刊印了精华试阅部分送给朝廷官员。最后,由朱厚熜在前几年指示翰林院成立的国立印书局刊印了简装本,开始在市面上出售——当然,杨慎作为主编,拥有版权,也能够获得相当一部分收益,他的编书团队也共同享有出书的利益。

说起来这个国立印书局,也是朱厚熜的得意之作。大明朝书籍的出版发行,一直以来都是私人操作。各式各样的书局,印书馆之类的,由于不是官方把持,又是文教相关,不好监控,一个不小心就能惹来士林非议。

现在干脆官方成立了国立印书局,作为第一个官方的出版发行机构,每年的发行量也是很惊人的。这会儿虽说没有后世那么繁荣的文艺事业文化氛围,但是各式各样的小说诗词也是不少的。再加上学子们但凡要读书写文章,都少不了买几卷文稿——也就是名家所做的文章,或是上一届考中的举子的文章。翰林院出版的这种文稿,作者都是有目共睹的文章大家,对于科举的把握最到位最及时,点评部分更是日后会参与阅卷的考官,自然是最受欢迎的。

用文卷打开了市场,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也就慢慢地能卖出去了。再加上各类各级的教科书,四书五经什么的,都是国立印书局版本的最好也最准确,价钱也不比其他书馆的贵,日渐地也就将士子们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。

等到全中国都知道国立印书局的好之后,朱厚熜就开始让他们出期刊。翰林院工作比较少,等于是个研究生院。考上了进士之后,没什么行政能力,比较适合做学问的都被留在这里了,说起来清贵得很,朱厚熜还一点不能怠慢地养着。

单只是每旬有几个人去给朱厚熜讲讲学,给载城兄弟几个讲课,朱厚熜觉得这点劳动量真是不值那么多奉养银钱。他留着偌大的一个翰林院,虽说心知这就是个研究机构,权当是研究生院养活着了,也没指望能从这块儿获利,但是想起来了,总还是要用上一用的。

于是,既然是研究生,总要有研究的结果吧?写论文吧,探讨一下你们对于文章的解读,对于圣贤思想的新认识。然后编纂成册,出版发表成学术期刊,也让天下有志于学的读书人也都看看,权当是进行思想交流了。

然后便有了第一本国立印书局的学术杂志,名字是朱厚熜盗版了,叫做《原道》。本想着这种纯学术的东西看的人会比较少,可谁知大明居然能有那么多爱学习的人呢?卖到第五个月,居然还再版了——共计售出五万七千七百二十六本。

这个数字已经了不得了,虽说大明人口繁盛,但是京畿地区读书人才有多少呢?几乎已经是人手一本了吧?

见到了好处,根本用不着朱厚熜提醒,翰林院又发行起第二本杂志,叫做《嘉靖新乐府》。翰林院学士送上来了第一期的样刊,朱厚熜看了,原来是本诗集。也是,这时候的文人也就好这个了,只是交通问题,很多相互仰慕的诗人们只闻其名不曾相见过,这才有了这个词:神交。而更多的则是,某人在某地很有名,但是出了他家的一亩三分地,就没人听说过他了。

现在有了这本《嘉靖新乐府》,估计又不知要有多少神交的好友了。只可惜朱厚熜对于明朝文学史比起明朝的历史了解更少,翻完了整本杂志,除了杨廷和与杨慎父子俩,再也没见着一个熟悉的名字。

能有闲暇吟诗作对的,必然都不是在朝堂上奔波的。朱厚熜倒是可怜起徐阶,当年多么清华自若的一个少年郎,就这么几十年地蹉跎在这朝廷之上了。要是他专注于学问,或者是诗词,必然也会有所建树吧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珠玉请大家收藏:(m.1dwx.net)珠玉一点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