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战国之天下纵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87章 公子昂论兵 白恒的兵法(3/5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行之三年,秦人兴师,临于西河。魏士闻之,不待吏令,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。

武侯召吴起而谓曰:“子前日之教行矣。”

起对曰:“臣闻人有短长,气有盛衰。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,臣请率以当之。脱其不胜,取笑于诸侯,失权于天下矣。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,千人追之,莫不枭视狼顾。何者?忌其暴起而害己。是以一人投命,足惧千夫。今臣以五万之众,而为以四贼,率以讨之,固难敌矣。”

于是武侯从之,兼车五百乘,骑三千匹,而破秦五十万众,此励士之功也。

先战一日,吴起令三军曰:“诸吏士当从受敌。车骑与徒,若车不得车,骑不得骑,徒不得徒,虽破军皆无功。”故战之日,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。”

“吴子兵法!我说你可以啊老兄。这吴子不是逃到楚国了吗?你怎么会有他的兵法。”

“还有,你刚才开始读的是什么兵法?”

“兄弟,此乃姜太公所著的兵法散篇,以传世六百余年,为商周武将必习之,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之大司马,故以此故称司马法。”

司马法!!这个雷云知道啊,只是司马法已在历史中遗失,后世存世的多是零碎散篇和后世司马穰苴所写兵书名为《司马穰苴书》。

说起这个司马法可是不得了,《司马法》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,比大名鼎鼎的《孙子兵法》还要古老。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,有浓郁的贵族色彩,如逐奔不过百步,纵绥不过三舍。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,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。

《司马法》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,亡佚很多,后世仅残存五篇。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,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、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,对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,提供了重要的资料。

但遗憾的是,周朝开国之初的《司马法》是由姜太公所撰,姜太公死后,又有数人重新编撰,成为后世人们所知的《司马法》残篇五篇。并不是其原著。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。

司马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。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。据《史记·司马穰苴列传》记载: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,因号曰《司马穰苴兵法》。汉代对《司马法》评价很高。武帝时,置尚武之官,以《司马兵法》选,位秩比博士。

司马迁称道《司马法》闳廓深远,虽三代征伐,未能竟其义,如其文也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当时《司马法》共一百五十五卷。

东汉以后,马融、郑玄、曹操等人的著作中,都曾以《司马法》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,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。晋唐之间,杜预、贾公彦、杜佑、杜牧等人,也多以《司马法》为立说的根据。

可见《司马法》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。元丰中即公元1078-1085年把《司马法》列为《武经七书》之一,颁行武学,定为将校必读之书,其重视程度,也不减晋唐。

它把战争看成是统治的组成部分,是通过统治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而采取的另一种权衡手段。所以它的战争观是:以仁为本,以义治之。

这个战争观包括以下三个核心内容:其一,杀人而安人,杀之可也;二,其二,国,爱其民,攻之可也;其三,以战止战,战之可也。它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,但强调以仁为战争之本,实质上就接触到了这个问题。

从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出发,本篇提出的作战原则是:战争不能违背农时;战争不能在疫病流行时进行;战争不能强加给有国丧的国家;战争不能在敌国受灾时发动,也不能在夏、秋两季兴兵,以爱护敌对双方的民。

这些观点,直到春秋时期,列国还有遵行的。从仁本观念出发,又提出: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。的著名论断。成为了后世军事甚至是治国的重要依据。

相信各位看官都看过汉武大帝这个电视剧,其中汉武帝让他的舅舅田蚡把话说完,不要只说一半留下一半。而这句话便是,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。

他表现了它既反对战争,又不忘战争准备的进步态度。这种以仁为本的战争观,实际上正是周代以王者之兵为正义之师的思想的反映。也是后世的共和国立军的根本,正义之师,威武之师,雄壮之师。

此时雷云亲耳听到这司马法,姜太公的重要军事著作,你说他怎么可能不兴奋。

“老兄,还有吗?在读个十篇八篇来听听。”

“我草,兄弟这些但是散篇,我也是偶然才得到了十二篇而已,你这十篇八篇,你这是是准备把我一下就掏空啊。不行不行,最多在读一篇。”

“你听好,就读一遍,记不住概不负责。”

“古者,以仁为本,以义治之之谓正。正不获意则权。权出于战,不出于中人。是故杀人安人,杀之可也;攻其国,爱其民,攻之可也;以战止战,虽战可也。故仁见亲,义见说,智见恃,勇见身,信见信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:(m.1dwx.net)战国之天下纵横一点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