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战国之天下纵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78章 申不害开篇 盛世轻律重教(3/5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“兄弟,这位便是国相府中庶子公孙鞅。”

“这位便是融化铁石,铸造神剑的太傅雷云雷先生,在下卫鞅,失敬失敬。”

说吧便举手作揖。雷云赶紧回礼。

“公孙鞅先生大才,不必客气,在下不过一介布衣,太傅不过虚职而已。”

“鞅适才听闻雷先生所言,分析精辟,鞭辟入里,在下实在钦佩,不知先生对鞅的宣讲作何评价?”

评价!!!说的轻巧,怎么评价?说不好就是得罪人的事情,就算说的好,也未必改变什么,现在秦孝公和这货,宛如一对痴男怨女,只要见面就能一拍即合,秦国变法也是势在必行,就算换成雷云到了秦国,一样的会变法,只不过手段不一样而已。

想到这,雷云心里有了计较,便对卫鞅微微一笑。

“公孙先生这篇应该叫赏刑吧,在我看来啊,这办法对弱国有效,比如说燕国,韩国,秦国。你这个法制,类似于一种战时法制,全民为战,草木皆兵。也就是说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,一切为了战争做准备。”

“这个方法,可以让弱国短期之内迅速崛起,举国向下人人好战,各个向武,只要打仗百姓便有军功,那么势必人人奋勇,各个争先。”

“但是这办法也就只适合穷国弱国,一旦变法有成,国力必定逐渐强大,甚至有可能一统天下成就不世功勋。”

“但是此法有两难,所以未必能真的为诸国君王所用。”

“噢?何为两难,忘先生赐教。”

“这其一难便是开头难,你的方法要获得君王的全力支持,并且是无条件的支持。因为此法实施的初期,必定是困难重重,这样的变法,得罪的不止是这天下百家之人,也会得罪宗室贵族,甚至是百姓开始也不会理解。”

“这道理也很简单,当下的各国贵族本是法外之人,卫鞅先生若是变法,而这些人根本不可能不犯法。”

“如此一来,这宗室,贵胄,豪门世家必定是你的第一个敌人。这一点根本不用想就知道。如今诸国的百姓大部分也是贵族封地的养民,严格说他们首先始于贵族宗室,其次才属于国君。”

“当然,这只是一部分,剩下的百姓连年战乱也是穷困异常,生活艰难,而你这变法的初期,既然要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,那自然就包括百姓手里的资源,比如说土地,因为你必定要改田制,户籍,军功爵位、土地制度、行政区划、税收、度量衡甚至民风民俗等等。”

“这一切,百姓都需要适应,所以开始的时候必定是不理解,甚至还会和你作对,所以这百姓可能就是你第二个敌人。”

“而此法就算推行,你也得到了君王的全力支持,贵族总是惹不起你,百姓也逐渐适应了,变法得以实施,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,这百家的学说在民间的传播就会越来越艰难,因为你的这三教,其实为了变法摒除所有杂音。”

“那么百家的学说在民间传播,自然会阻碍你的变法,分化百姓的力量,甚至让一些百姓因为他家之说和你作对掣肘,所以必须清除这些杂音,只有这样才能让变法不被分化,而顺利进行,那么一旦如此,这百家就是你第三个敌人。”

“当然,现在假设,即便你渡过了所有难关,变法顺利实施,国家也强大了。你还会面临第二个难题,那就是改法。”

“雷先生,卫鞅不解,律法既然已经完备,若是立国盛世,为何要改?”

“公孙先生,你不感觉你的法,太严苛了把?如此法律,若是战时,我会依从,若是盛世,你敢如此,我便敢造反。”

“乱世当以重典,盛世当以轻律法,重教化。你的法律充其量就是个战时法制,并不适合太平盛世。但若是如果以你之法而崛起,则在世之君或者后世之君就会面临改法难题。”

“不改,则律法严苛,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,日久必乱。而改法,你的法有无错,不,准确说是不仅无错,反而有大功。”

“但是咱们平心而论,你看你的一人犯法,罪夷三族,这三族就是父族,母族,妻族。你想想吧,我若是犯法,我就不会等你来夷族。太平盛世,粮食充足我会揭竿而起,反正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,杀一个够本杀两人我就赚了。”

“还有这偷盗小罪,居然就要断手,断脚,割鼻刺字,若是战时也就算了,谁也说不定明天就会沙场裹尸。但盛世就不一样了,我可以确定我会百分百活着。你若是如此的严苛立法,那你就不要天真的以为重法民不敢试。”

“你记住,公孙先生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盛世之法当以教化为主,刑法为辅,旨在明示天下导人向善而不违法。

“而不是对有过失之人不给丝毫的机会,如果是我来制定法律,我会有两套法律。一套为战时法制,一套为和平盛世的法制。当国家遭遇危险,比如说被入侵,被严重挑衅,则启动战时法制,人人必须服从,若是不从,严惩不贷。”

“另一套则为和平时期的法律制度,这套法律制度必须极尽完善,并且随时添加新的内容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,比如说从商要用工商法,纳税要有税务法,通婚要有婚姻法,上学要有教育法,邻里纠纷要有民事诉讼法,犯罪要有刑事诉讼法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:(m.1dwx.net)战国之天下纵横一点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